发展历程

       在古代,广州是国内为数不多的“水”城市之一,因而确立起古代广州作为国际性贸易大港的重要交通地位。古代广州城的湖泊,主要有西湖、兰湖和菊湖等,三大湖是相通的;其中,兰湖是广州唯一的天然湖泊,是小北江天然堤外侧洼地潴水而成。

       兰湖在秦汉时面积很大,北起今桂花岗,南达今东风西路,西接驷马涌连珠江汇入海,东连象岗山(今南越王墓博物馆处)入城内,面积约260万平方米,依山通海,水波不兴,是广州北上中原的主要内港,来往广州的船只,都经驷马涌从这儿入广州。当时广州西关还是一片茫茫怒海。

       汉代时,由西、北江水路入广州的船只多泊于兰湖,离、赴任官员多由此处进出珠江。其时,象岗山至桂花岗湖滨一带树木森林,夕阳西下,“渔樵唱晚”成为汉代羊城八景之一。南越王赵佗归顺汉朝以后,为表臣服之意,在兰湖畔象岗山上筑朝汉台,并每年到台上朝汉一次。

       晋代时,兰湖是一个风光明媚的捕鱼浅水湖区。因有白云山、越秀山为屏障,兰湖避风条件好、风平浪静,是渔民和客船的避风塘。

       隋、唐、宋代,南海县署均在兰湖旁。唐代,兰湖是城郊重要的游览点,唐代李毗于象岗山下建“余慕亭”,为离、赴任之刺史必游之处。五代南汉对兰湖加以开浚。兰湖在宋元时期仍存在,社稷坛也建在湖上。明代,兰湖渐渐淤积变成一片沼泽,乡人开始在上面种植茭笋、菱角和莲藕。入清以后,湖水变枯。到民国时期,兰湖面积缩小到100万平方米,为种植菱角、莲藕、茭白等的水田,大雨即淹。

       而今兰湖东部低地已为东方宾馆、中国大酒店等所据;西部低地于1958年由广州市政府组织群众义务劳动辟建为人工湖公园,初建时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,取名越秀西湖,后因湖东北边有南汉古迹“流花桥”而于1963年改名流花湖公园。1967年,流花湖公园因文化大革命(当时“流花”两字被认为是“封、资、修”的东西)而改称红湖公园并沿用至1978年。1978年后恢复现名。如今仍留有兰湖历史印迹的唯有盘福路医国街内残留的兰湖里、兰湖前、兰湖巷等地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