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丽传说

流花桥与流花女

       广州历史上有不少古桥,现存的古桥当中以流花桥最为古老。流花桥始建于南汉。南汉对兰湖加以开浚,疏凿兰湖和引城东北甘溪水,使之连接起来。南汉皇宫依水筑建了一座芳春园(又名甘泉苑),位于今兰圃附近。园内广建宫室楼台,遍植奇花异卉,林木参天,曲径通幽,并修有一座木桥为枢纽,下可通舟。相传刘室宫女早起梳妆时,掷隔日残花于水中,落英缤纷,漂流桥下,故名“流花桥”。明代,广州的理税太监改建此桥,以石易木,并在桥上建亭。亭内有“民乐”题匾,故又称“民乐桥”。1949年后,桥下明涌改为暗渠,桥失去了交通功能,昔日流花桥的景致已不复存。现仅存清代重修的桥面,侧刻“流花古桥”四字。

       新千年的元旦,流花湖公园在湖畔(蒲林广场)安放了一座“流花女”雕像。雕像表现的是一个深锁宫中的侍女晨起梳妆,把花儿丢落水中,期望这小小的花儿,化作一个讯息带给宫外的亲人。这个雕塑精美的流花女像,也许令不少人想到那段历史传说,回味那种“侯门一入深如海”的情景。

 

浮丘石

       浮丘石是古代广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岛,形状似浮在水面的小丘,因而名“浮丘石”,它位于今中山七路东段,东距西门口250米,其北端入将军里,南端至李家园。

       古代,浮丘石四面环水,船舶纵横。据说,晋代的葛洪曾在浮丘山脚炼丹,留下了“丹井”的古迹。在唐代和宋代,浮丘石上曾修筑过不少亭台楼阁,主要是根据浮丘公的神话传说而建。清代时“浮丘丹井”是羊城八景之一。民国未开马路前,浮丘高出西关平原3米。20世纪50年代修筑中山七路时,浮丘石被凿,但地势仍较周围高。

悠悠岁月中,浮丘石有一段传奇——

       传说浮丘山下住着一老一少,长者双目失明,人称浮丘公;少者也瞎了一只眼,人称浮丘叔。他们两人共用一目,在浮丘山上砍柴割草度日。邻居见他们生活艰辛,不时送些麦豆给他们。一天,邻居二叔婆又送来麦豆,浮丘公过意不去,两人你推我让,浮丘叔开了口,说“麦豆我们收下,用来做种子,开荒种地”。第二年春,浮丘公和浮丘叔互相搀扶着,到浮丘山下开荒。浮丘山的表土下全是红色砂岩,开荒十分艰难,浮丘公在前面掘,浮丘叔在后面下种。别人一天种3斤种子,他们种一斤种子需要3天。那年还遇上大旱,他们两人用一目,摸索着抬水浇地。日落回家时顺便挑回一旦柴草,用来换点盐度日。

       日子一天天过去,到收成的时候,令人奇怪的事发生了。他们种的是麦豆,收获的却是金灿灿的金豆,连那些豆杆都变成红白相间的珊瑚玉树。

       为了报答邻居们长期的帮助,他们悄悄地把这些金豆子撒在每家每户的门口,撒满了一街。那就是撒金巷,后来叫“积金巷”。